您的位置: 首页 > 法象发布 > 文章详情

校园恶性事件频发背后的隐忧:“校园霸凌”如何预防

发布时间:2019-05-25 22:22:12 已被浏览10506次

校园恶性事件频发背后的隐忧:“校园霸凌”如何预防


前    言    霸凌行为充斥着学生周围

近年来,校园恶性事件频发,尤以霸凌行为严重。霸凌行为不仅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侵害,也会对其学习、成长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到底霸凌现象出现的原因在哪里?法律定性及后果如何?又有哪些解决措施,对于解决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如此棘手问题显得紧急而重要。

案情速递

图片1.png

疑似小女孩长期遭同桌男孩打骂,被骚扰的女孩无法专心学习,最终引发的惨案,虽然案件原因还没有定论,但不免让人想到“校园霸凌”这个话题。

校园霸凌现象深度透析

何为霸凌行为?瑞士心理学家Dan Olweus在1970曾定义霸凌行为:任何侵略性的,反复的,存在不平等力量关系的行为,都是霸凌行为。

谷德律师认为,校园霸凌无疑是在在校园期间、学生身上发生的问题,“霸凌”即霸道、称霸、凌辱、欺负,某个学生遭受来自其他学生的霸道、凌辱,或是动手打骂、欺负,或是心理上的伤害、摧残。

透过统计数据看问题。(1)美国2016年教育统计中心同居数据显示,2016年期间,就有 23.1% 的中学生(12岁-18 岁)表示,自己在过去一年里在学校或网上遭遇不同形式的霸凌。(2)2014年美国国会研究服务中心统计显示,超过12%的小学生(5岁~12岁)表示自己被霸凌过。不只中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3)据统计,美国1990-2000年间,15个校园枪击案中就有12个枪击者都曾被校园霸凌过。

以上数据足以证实:每5个孩子里就有1个遭到过霸凌!霸凌的存在,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无处不在”

图片2.png

【社会大众、家长对霸凌问题的认识误区】

在学校读书期间,小孩子之间若一旦发生摩擦,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总会认为“小孩子不懂事,都是闹着玩的嘛”。其实不然,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但就是这些误区、小问题,导致了更大问题即校园霸凌,其可怕程度远超过大人们的想象。而在我国,校园霸凌的严重和频发,比美国,有过之无不及。

图片3.png

霸凌现象的危害。幼年遭受霸凌伤害的孩子,长大后,无论是心智、体能还是认知健康都会受到不可逆损伤。(1)霸凌行为会导致孩子抑郁、焦虑,并对儿童大脑造成严重生理性损伤,包括杏仁核过度活跃(恐惧和焦虑)、海马体变小(健忘和记忆力减退)。(2)被霸凌的孩子更容易引发健康问题,头痛和胃痛比未被霸凌孩子多出2倍。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不怕熊孩子,就怕熊家长。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是我们把他们涂上了颜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孩子之所以熊,是被熊家长带熊的。而有些家长在发现自己孩子“变熊”时,及时做出的反应,获得大众点赞。

美国一位“虎爸”惩罚10岁女儿在2℃的天气里步行8公里去上学,原因竟是女儿在校园霸凌其他同学。这位父亲说,“我只是想让女儿知道,我家绝不允许校园霸凌。”惯子如杀子。孩子学不学得会懂事,其实要看家长懂不懂事。

郭德纲谈孩子教育。在谈过对郭麒麟的教育,郭德纲说了下面一段话,值得所有家长学习。谁家的孩子不是宝,谁不疼爱自己家的孩子?但是疼爱绝不等同于溺爱,你把他宠坏了,将来他进了社会怎么办?四海之内皆是他妈,大家都让着他宠着他?这可能吗?反过来,你自己在家里把他给教育好了,收拾好了,骂够了,将来进了社会,骂他打他的人,也就少了。曾谈过对郭麒麟的教育,值得所有家长学习。

【遭遇校园霸凌的自救与他救措施】

对于家长的每个孩子,每个出于学习的青春岁月的孩子而言,能够顺利、安全、健康快乐地度过学习生涯相比是我们所渴望的,也是幸运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绝不倡导我们的孩子欺负同龄人、同学们。但也绝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遭遇校园霸凌侵害,因为这毕竟是悲痛、不幸的。

一旦不幸遭遇,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前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如何自救和他救?

谷德律师认为,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应知道以下集中解决措施,并告知教育给自己亲爱的孩子。

1、遇事不慌、舍法自救。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博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智取、智斗) 。   

2、及时报告。如果同学们发现自己正在或已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如及时向学校、家庭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主管部门的报告。

3、倾听孩子,了解事情原委。并告知孩子,被校园霸凌不是他的错。

3、第一时间与老师和学校沟通。同时也鼓励孩子和老师报告。不要害怕,不要隐瞒。

4、千万不能鼓励孩子“以暴制暴”。

对施暴者做出反击,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受到更多伤害。而反击时,会让孩子再次体验校园霸凌,从而加深心理创伤。孩子也会从受害者变成施暴者。据统计,美国1990-2000年间,15个校园枪击案中,有12个枪击者都曾被校园霸凌过。

结论。抛弃“他还是个孩子啊”的论调,不要在以此为由溺爱孩子。无论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在校园霸凌中没人受益,只有两败俱伤。

联系方式

电话:0731-88851799

微信公众号:法象律师(faxianglawfirm)

邮箱:admin@faxianglawfirm.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县天华路147号C栋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8-2024 faxianglawfirm.com,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9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