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象发布 > 文章详情

解开《民法典》中“离婚冷静期”的神秘面纱,到底是何,为何,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0-06-14 20:15:27 已被浏览6463次

解开《民法典》中“离婚冷静期”的神秘面纱,到底是何,为何,何去何从?

前   言   

社会由成千上万个家庭组成,家庭的成立源自结婚,美好幸福是每个人期盼而追求的。“离婚”一词向来是人们所意欲回避、绕道而行,但离婚终究会发生在现实社会中。

2020年5月份全国两会的到来让“离婚冷静期”一词瞬间一夜走红,沸沸扬扬。5月28日,《民法典》通过,“离婚冷静期”正式写入了《民法典》,“离婚冷静期”的热议也尘埃落定。此时也到了该解开“离婚冷静期”的神秘面纱的时候,追溯其是何、为何、何去何从也显得意义重大。

timgQT1H44B8_副本.jpg

一、《民法典》中的“离婚冷静期”是何?

《民法典》第五编  婚姻家庭       第四章 离婚

第一千零七十七条 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前款规定期限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谷德律师解读】

1、婚姻冷静期的法律定义。夫妻双方提出离婚申请后,必须在30天内冷静考虑此前离婚想法是否冲动或客观;30天届满后,还可有30天冷静考虑期,若考虑清楚确要离婚,最后双方申请领取离婚证。

2、冷静期到底多长时间?(1)强制冷静期30天。必须冷静考虑离婚想法是冲动或客观真实;(2)调和冷静期30天。强制冷静期届满后,双方考虑清楚仍要离婚的,还有30天调和冷静期,是夫妻双方最后决定时间,若确实考虑清楚仍要离婚,最后共同申请离婚证即可。

3、离婚冷静期的前提适用条件。(1)适用于夫妻双方协议离婚;(2)不适用于诉讼离婚,若双方通过诉讼离婚,不存在离婚冷静期。

4、离婚冷静期的法律效果(后果)。在强制冷静期(30天)、调和冷静期(30天)的60天内,只要任何一方冷静考虑,不愿离婚,则立即阻断离婚进程,不会离婚的法律意义。当然可以转为诉讼离婚。

二、《民法典》中的“离婚冷静期”为何?渊源?

timg_副本.jpg

1、国内离婚率居高不下且有愈来愈增趋势。据统计,2018年全国离婚率高达38%,2019年离婚率43.55%(天津70.56%,黑龙江67.34%,北京57.33%,重庆57.02%,上海54.83%,湖南49.34%)。

2、离婚率高的背后问题复杂。离婚的背后意义是家庭的破裂、子女抚养问题复杂,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增加社会失业率、犯罪率、失学率。社会的细胞是家庭,家庭的破裂,必然带来社会细胞的破裂与不稳定,带来离异子女教育及成长问题。

3、表面是离婚,本质是社会,是用法律规则来规范人们的生活。结婚率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成正比,离婚率与社会面貌、经济繁荣、政治健康成反比,而与人口老龄化、社会动荡、人口萧条成正比。结婚、离婚本是人权而自由,但家庭又是社会国家的细胞。计划生育、离婚冷静期、鼓励生育等都是(国家)公权力对(公民)私权利一定程度的约束、管理。

4、借鉴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遏制离婚率高的办法。2005年,韩国为遏制不断上升发离婚率,制定熟虑期(申请离婚的夫妻有子女的,必须要经过3个月熟虑期,无子女的经过1个月熟虑期)行政制度,2010年又将该行政政策写入法律。效果明显,某地区几年内离婚申请取消率从6%上升到23%。

三、《民法典》中的“离婚冷静期”何去何从?

1、何时正式开始?《民法典》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离婚冷静期亦从明年元旦开始。

2、社会、政治、伦理效果。对于“婚姻冷静期”制度,我们国家没有采用“先试点再推广”“先(用)行政(政策)再法律(规则)”,而是直接入法,效果预计会快速遏制离婚高的趋势、直接降低离婚率,一定程度上挽救破裂的家庭,构建和谐的伦理关系,间接上减缓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矫正此前计划生育政策。

3、法律、司法效果。(1)“冷静期”会大幅减少协议离婚次数、成功率,会对原本想通过协议离婚的夫妻产生预判效果(协议离婚办理时间拉长到2个月,一方不愿配合就不能离婚);(2)亦会有部分转化成诉讼离婚,增加法院办理诉讼离婚案件数量;(3)部分离婚律师业务(诉讼、非诉)会大幅增加;(4)因对书面离婚协议的要求更高,夫妻双方委托律师起草离婚协议趋势亦将增加。

联系方式

电话:0731-88851799

微信公众号:法象律师(faxianglawfirm)

邮箱:admin@faxianglawfirm.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县天华路147号C栋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8-2024 faxianglawfirm.com,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998号-1